旖旎的夜色中,从“天津之眼”俯瞰津门,好一片流光溢彩。这座城,曾引领中国近现代体育潮流,而随着第十三届全运会的到来,城市发展、体育转型的版图上增添篮球场馆主场大捷豪华升级,观众入场体验优质了新的坐标。随着全运圣火缓缓熄灭,精彩难忘的13天已留在记忆中,但改革的旗帜仍在猎猎飘扬。许多个“第一次”,让这届全运会成为中国体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杆,深刻影响着未来的走向,为人们所铭记。
奋战全运会的日子里,本报前方报道组深入赛场内外、城市街头,记录下动人的故事,感受到可喜的变化,也在思考着一个屡屡被提及的问题——全运会向何处去。在不断探索中,答案越发清晰。
变 化
范佳元:“人生就是要不断放下,但遗憾的是,篮球场馆主场大捷豪华升级,观众入场体验优质我还没有和你MK体育好好告别。”当志愿者们手持玫瑰排成排,站在媒体村出口微笑挥手时,我想起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这句对白。对素有“中国近代体育摇篮”之称的天津来说,短短13天的全运会似乎太过匆忙。
58年的全运会“放下”了什么?摒弃锦标主义,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观。人们参与体育的日常需求、对体育精神的追求,开始越来越贴近生活,影响着千家万户。告别是为了更好地出发,第十三届全运会,正是确认中国体育发展方位的重要坐标。
正如姚明参观天津市少年宫中国篮球第一馆时所言,“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100年前,足球、网球、篮球、羽毛球、赛艇等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体育项目从天津走向全国。或许今后再回看,中国体育又一次的转型升级,要从天津的全运故事说起。
李长云:我做体育记者近30年,采访过6届全运会。虽然每届全运会都有变化,但这一次的改革力度之大,影响层面之广、收到反响之热烈,都让本届全运会有了鲜明的特色。以往只属于专业运动员、局限于奥运项目的全运舞台,开始接纳群体项目、业余选手,不仅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舞台,也拉近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在“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理念引领下,全运会将面向大众持续释放“红利”。这次全运会的47个比赛场馆,在规划设计或改造时已充分考虑了赛后利用,未来将面向群众低价、免费开放。全运会的民生价值将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这是体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同时,本届全运会竞技比赛中鼓励联合组队,不仅让竞争更激烈、更具观赏性,为奥运备战探索了新路径,也会进一步刺激和调动各省区市今后对培养优秀后备人才投入的热情,扩大国家队选材的范围和层次。
李硕:此次媒体对全运会的报道不仅限于赛事和明星选手,也聚焦全运会的新亮点和新风尚,比如参赛的华人华侨运动员。射击场上的石晶、马术场上的朱美美、田径场上的妮娜,都在赛后遭遇众多媒体记者的“围堵”,篮球场馆主场大捷豪华升级,观众入场体验优质他们“回家”参赛的故事为全运赛场带来了更多话题,也让全运会的价值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
全方位传播的社交网络也让全运会与观众贴得更近。精彩纷呈的开幕式、热情高涨的粉丝团都曾在社交网络上引起热议。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本报前方报道组通过微博、微信实时捕捉赛场内外的细节,让报道充满现场感。前方记者纷纷出镜,视频评论节目《大话全运》为本届全运会的报道增添了新鲜感。
印 象
刘硕阳:尽管每届全运会上都有表现抢眼的年轻选手涌现,日后也大多成长为各项目国家队的骨干力量,但全运赛场上依旧在坚守的老将同样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射击馆内,46岁的名将谭宗亮时隔12年再度夺得全运会金牌。田径场上,代表中国速度的短跑名将张培萌和9次参加世锦赛的张文秀同样用冠军告别,令人欣慰的同时又多少有些感伤。
对全运会上更多的老将来说,他们很可能再也无法重返年轻气盛时所熟悉的领奖台,但默默坚守同样是体育精神的体现,全运赛场也因为他们的出场而更加精彩动人。
王继晟:本届全运会破天荒地增加了19项群众比赛,其中乒羽两个项目更是获得与竞技比赛同时开战的“待遇”,还得到了全程网络直播。正如72岁的黑龙江乒乓球高手张学友所说,全运会群众比赛的软硬件向竞技比赛看齐,民间高手能真正体验一次在中国顶级赛场上拼搏的感觉,大家都十分珍惜这次经历,盼望这能成为传统,让全运会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人们观看全运会群众乒羽比赛不用买票,用身份证就可以领票观赛。看到“草根选手”站在全运会领奖台上,群众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被大大激发。这样一种心态的转变,也在支撑着迈向体育强国的坚实步伐。
王霞光:本届全运会的办赛规格和标准非常高。比如游泳等项目,运动员出场安排大气,颇像奥运会、世锦赛,显示出全运会与国际接轨的成果。另外,比赛场馆先进,科技含量高,赛事服务也专业细致。
要说最大的亮点,我认为是颁奖仪式的全新创意:前三名获奖选手领奖时,他们的主管教练同时登台接受颁奖,这充分体现了对教练员的尊重,值得肯定并推广。
全运会期间,赛场内,比赛场面精彩纷呈;赛场外,天津市民全民健身也是热火朝天。无论是海河岸边,还是大街小巷,人们十分投入地参与游泳、广场舞、太极拳等群众体育健身项目。这样的景象充分反映了天津群众体育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天津城市发展中有着深厚的体育底蕴,在此举办全运会,体现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得益彰的崭新气象。
思 考
季芳:全运会需要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全民全运”的理念正为这项58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赛事打开新局面。共有8000多名业余选手登上全运赛场,而在他们背后,是在全国各地掀起的“我要上全运”的热潮,有数百万群众参加基层选拔。本届全运会推出的八大改革举措,无论是国家体育总局委托第三方进行的调研,还是赛会期间各界反应,都给出了令人鼓舞的答案。下一步如何将改革深入、细化、完善,人们更有期待。
比赛项目接地气,运作方式花心思,让全运会吸引了更多关注,不仅拉动了比赛票房,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全运会的形象。从孙杨出战800米自由泳预赛时自带比赛音乐,到相声、空竹等独具天津特色的文艺表演亮相群众羽毛球赛开幕式,众多的“小心思”“小惊喜”让全运会跳出了原本的“封闭圈子”,重现青春活力。
郑轶:以往每一届全运会落幕之际,金牌榜首之争总是一个热点,东道主坐没坐上“头把交椅”往往成为新闻。但本届全运会上,金牌榜、奖牌榜退出全运舞台,围绕“奥运争光计划”的全运会奥运金牌积分也被全面取消。这种变化,是对以往全运“怪现象”的一种纠偏,有利于引导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但取消金牌榜,不会改变运动员对于“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浙江游泳名将孙杨参加了7个项目,每一场都全力以赴,正如他所说,拿不拿金牌是其次,我就想看看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至于取消金牌榜能否真正遏制地方体育部门的“数字崇拜”?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少从全运价值导向上,“唯金牌论”的土壤已很难存在。全运会群众羽毛球赛场,几乎每天都有各地体育局局长来观赛,从紧盯金牌、排名到关注不在竞技体育序列的群众选手,这已是可喜变化。未来要从体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下功夫,让全运会改革的成效常态化。
陈晨曦:天津有不少响当当传承百年的老字号。全运会要想经久不衰、保持旺盛生命力,真得跟这些百年老店的经营理念取取经,有历史、有传承的同时,还得适应时代,求新求变。
本届全运会,确实能感受到老百姓从全运会上得到了“新实惠”——数百万群众参与到各类群众比赛项目之中。开门办比赛,这路算是越走越宽了。当然,吸引全民关注的同时,全运会的竞技价值也不能丢失。毕竟,作为中国体育的一块“金字招牌”,全运会依然承担着绝大多数项目的资源配置、后备力量培养的杠杆作用。
从打开大门的这一刻起,全运会的未来就有了更多变化、更多可能,在打造赛事的核心竞技价值之外,还要想办法适应百姓口味、引起市场关注、调动媒体兴趣。当这项赛事形成了大众口碑和社会现象,全运会开成“百年老店”就更有底蕴和底气。
图片说明:
图:9月8日,第十三届全运会最后一场比赛结束,辽宁队以78∶61战胜新疆队,夺得男篮成年组冠军。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图:9月2日,加拿大籍华人选手妮娜在第十三届全运会女子标枪资格赛中。
新华社记者 王丽莉摄
图:8月30日,老将谭宗亮在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10米气手枪个人赛颁奖仪式上亲吻金牌。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图:9月4日,孙杨在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当日,孙杨以7分46秒80夺得他在本届全运会的第四枚金牌。
新华社记者 丁 旭摄
图:9月3日,以个人名义参赛的业余选手李鹏程在完成第十三届全运会铁人三项男子个人赛后留影。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摄
图:9月6日,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女子链球冠军的张文秀(左)和教练在颁奖仪式上。
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制图:李姿阅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09日 07 版)
作者:潘昱龙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